
摘要:买家具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有时候跑遍建材城都未必能购买到称心如意的家具,费体力不说,还得费脑细胞警惕各种质量、售后等问题,否则很容易被商家钻空子。今天小编就为大家介绍四种常见的家具消费陷阱。
一、标价虚高:
新婚夫妻詹某准备装修二手房,到一家高档家居卖场买家具。当他按照产品标价减去统一优惠的价格付款后,却发现另一位顾客几乎以五折的价格买下同类型产品。气愤的同时,詹某也感到疑惑。在消费大众的普遍认知里,正规商场里购买家具都是在产品标价的基础上统一享受相应的折扣和优惠。这个错误的认识也是导致商家不断谋取暴利的原因之一。
人都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这句话在购买家具时体现的淋漓尽致。老人阅历丰富、冲动消费率低、砍价能力强,所以在认清质量的同时,不容易上当。
温馨小提示:选购家具时多比较同品牌的价格,货比三家。
二、口头承诺:
销售人员的解说和介绍是促使交易完成的重要因素。销售人员是拿提成的,有时候为了提成,会承诺一些有的没的,而这承诺或许是消费者决定购买的强劲推力。一旦顾客发现问题,又没有书面保证,最后只能“哑巴吃黄连”。
温馨提示:消费者在需要销售人员作出承诺时,在合理的情况下不妨用手机录音或者落实在合同上,以便在销售人员反悔时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
三、收到的货与样品大相径庭:
对于家具等需要送货上门的大件商品,消费者一定要在到货时仔细检查。很多时候到货和在实体店看到的样品是不一样的,材质、配件品牌、木纹、面板、颜色等都可能会存在问题。
温馨提示:为了避免这些偷工减料、掉包的现象,消费者在购买协议、合同上要写清家具的型号、尺寸、款式、材质、颜色、交货时间等具体信息。
滥竽充数:
滥竽充数的事例屡见不鲜。拿实木家具来说,标榜的100%实木可以换成实木混搭的,销售人员在介绍时只要避重就轻,将家具身上最名贵的木材当作家具的主材介绍,很容易混淆消费者视听。不少商家所谓的“主材”只是包括家具的主框架、主面板,而这些所谓的“主材”所占家具的比例还不到30%。消费者如不仔细询问,就会花冤枉钱,买次货。
温馨提示:购买相应材质的家具前,消费者要了解相应的鉴别方法,注意查看家具的“产品质量检测报告”。